媒体报道
|
5月20日,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发生一起涉及30余名劳动者的群体性讨薪事件,其中彝族同胞占比近三分之一。事件发生后,区综治中心依托劳动争议联调中心协同机制,第一时间联动区仲裁院、法院、派出所及社区,以“一门受理、内部流转、协同处置”的工作模式快速响应,为后续纠纷化解奠定坚实基础。
追根溯源:复杂欠薪背后的联调机制发力
经调查,欠薪主体为一家经营关系复杂的洗浴中心,实际负责人郑某借用亲属营业执照经营,房东因租金问题直接收取营业款,最终导致30余名员工被拖欠工资36万余元。在调解现场,区仲裁院联合岱善派出所、法院速裁庭工作人员提前分析矛盾焦点,这正是联调中心“建立调解、仲裁、法援衔接流程”的具体实践——通过整合调解资源,仲裁员与法官、民警协同梳理法律关系,向房东、经营者分别释明“无权擅自收取营业款”“出借营业执照需担责”等法律要点,促使房东同意垫付一半欠薪,郑某承诺分期支付余款。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调解中,区人社局调解骨干成员全程参与。作为联调中心“设立品牌调解室”的重要成果,调解员队伍自2024年10月起开始运转,此期间共处置各类劳动争议102件。本案中,调解骨干凭借丰富的群体性纠纷调解经验,针对两名因工伤认定、私人借贷引发争议的当事人,联合派出所、速裁庭开展“情绪疏导 + 薪资核验 + 法律释明”三位一体工作,最终推动所有当事人签署调解书,实现“案结事了”。
机制赋能:从个案化解到多元治理的升级
此次纠纷的圆满解决,是雨花台区劳动争议联调中心三年提升计划的生动缩影。2024年以来,联调中心已建立“调解不成优先引导仲裁、仲裁阶段强化调解、法援全程跟进”的闭环流程,全年深入企业开展用工法律宣讲,成功化解玖月红37人欠薪案件、诺贝尔瓷砖50余人劳动争议等多起群体性案件,基层调解组织受理案件量同比增长35%,平均处理周期控制在15天以内。
正如联调中心“一站式”联动机制所展现的成效:综治中心统筹资源搭建“家门口”解纷平台,公安机关维护秩序,社区安抚情绪,人社部门核查欠薪事实,法院启动司法确认绿色通道。这种 “多部门拧成一股绳” 的治理模式,不仅快速消弭了群体性事件风险,更通过联调中心的常态化运行,为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探索出可复制的“雨花样本”。截至5月底,联调中心已组建15人专业调解员库,设立法律服务柜台实现律师轮值坐班,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