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扬子晚报》离婚后母亲思女心切“携女逃亡” 法官联合心理老师化解探望权纠纷
日期:2020-11-30 浏览次数: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南京一对夫妻离婚后,协议由父亲抚养年幼的女儿,但母亲思女心切,却在一次探望女儿时趁前夫不备“携女逃亡”,没有抚养孩子经济实力的她,带着孩子在外过了10天“流浪”的生活,最终被警方找到。此事闹到了雨花台区人民法院,承办法官面对该案中,思女心切的孩子母亲,无助的孩子以及产生不信任感的孩子父亲,联合心理老师对症下药,共同调解了此案。

通过“房树人”绘画探知孩子内心

趁前夫不备带走女儿被终止探望权

男子赵铮铮与钱玥于2012年协议离婚,约定所生女小黛由父亲抚养,母亲随时可以探望。不过,双方曾为探望时间及方式有过争执。2019年3月,钱玥在一次探望女儿时,趁赵铮铮不注意将8岁的女儿带走,随后音讯全无。赵铮铮一家心急如焚,不但到处寻找还报了警。10天后,上海警方在上海某医院的输液室找到了在此过夜的钱玥和小黛。

钱玥认为,此举是因为前夫阻碍自己行使探望权,她才先带女儿到扬州逗留两日,又带至上海。在此期间,为避免被查找到,她们夜间医院输液室或宾馆大堂过夜。小黛后来说,她被妈妈带走的路上很害怕,她们多次住在小区楼梯口,妈妈没钱了,每天只能吃到半碗饭。小黛还说,她愿意跟爸爸一起生活,爸爸把她照顾得很好。在此期间,小黛因妈妈的行为导致10天没能上课。

经赵铮铮申请,雨花台区法院经过充分评估后,裁定中止了钱玥对小黛的探望权,以保障小黛的权益。

前夫不再信任她时刻防备沟通困难

发生钱玥“携女逃亡”的情形后,赵铮铮对她产生了不信任感,时刻防备她接近女儿,而几个月没见到女儿的钱玥对女儿十分思念,她向法院申请恢复探望权。钱玥告诉承办法官陈丛蓉,自己为了树立在女儿心目中的形象,成为让女儿骄傲的妈妈,自己不再游手好闲,还考取了职业证书;现在也认识到擅自带走女儿的错误行为,希望能见到孩子,陪伴孩子成长。说起这些,钱玥数次落泪。

陈法官感受到了这位母亲对孩子的思念之苦,但小黛被迫随母亲“流浪”的经历也让人揪心。小黛年幼,“逃亡”一事心理不免受到创伤,是否应当恢复钱玥的探望权,应当审慎考虑小黛的意愿。为此,法院通过该院家事审判的“希望树”工程,邀请南京馨缘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专业心理咨询师辅助案件审理。

绘画探知孩子的内心

由于小黛年幼,心理咨询师决定通过“房树人”绘画探知她的内心。绘画要求是让孩子在一张横着的A4纸上画出房子、树和人,其他可任意添加。

小黛一共画了两幅,一幅是春天,一幅是秋天,两幅画的整体构图偏下,上方较空,绘画过程中曾用力过大,笔芯断裂。两幅画中,小黛均没有按照要求画人物,其中春天的一幅画上反而画了一条蛇,两幅画的中房子门窗也都是关闭的。

在绘画过程中,由一男一女两名老师陪伴,绘画环境是半封闭,干扰较小。心理咨询师岳劲蕾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与小黛接触的过程中,陪伴老师完全对等平视地与她交流,比方说,小黛喜欢坐在地上,老师也坐在地上和她交流。

通过解读小黛的“房树人”绘画,结合小黛的肢体动作等,心理咨询师发现,她并不抵触母亲,也渴望女性长辈的关爱,但她心理安全感缺乏,内心封闭。“比方说,有的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把想画的东西放在正上方,而小黛则把房子画在右下角,还画了一只小猫在房子旁,从中也能看出她是缺乏安全感的,房子周围是没有路径的。”岳劲蕾说,曾问小黛画中为什么没有人,问了三次,她都回答“没有人”,画中没有通往家的路径,而画的房子烟囱上有两个圈,再问她“没有人”为什么烟囱上有两个圈表示在冒烟吗?她说,她要从烟囱进出。

女儿的画,看哭了父母

心理咨询中心根据绘画分析解读技术对小黛的画进行了解读,认为绘画者心理安全感缺乏,内心封闭,情绪低落,回避自己的现实状况。建议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多陪伴孩子,让孩子可以将自己心中的隐藏和压抑的话讲出来。

结合那幅画,法官和心理咨询师将心理分析结果和钱玥、赵铮铮进行了沟通。二人了解这些之后,眼眶湿润。了解了看似活泼开朗的女儿的内心世界,赵铮铮十分惊讶。他坦言,身为父亲,确实无法像母亲一样给予孩子温暖的母爱,并当场表示愿意让钱玥前来探望女儿。另外,赵铮铮也意识到自己的过度保护让女儿承受了超越年龄的心理压力,他承诺会做出调整,让女儿在童年时期有父母陪伴。

后来,法官和心理咨询师也在对小黛的教育方式、相处方式等方面对赵铮铮和钱玥进行了指导。该案以调解结案,双方为了女儿的健康成长积极沟通,在探望女儿等方面未再发生纠纷。

据了解,从2019年起,雨花台区法院铁心桥法庭在审理辖区各类民事案件的基础上,集中审理全院辖区内所有涉未成年人及家事案件。郭莉莉庭长介绍,针对涉未成年人及家事案件的特点,创建了家事审判特色品牌——“希望树”工程,把感情修复和未成年人保护放在首位,减少未成年人因家事纠纷受到的伤害。(文中当事人均系化名)

总访问量
版权所有:南京市雨花台区人民法院 技术支持:南京先行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苏ICP备12076580号-1 苏公网安备320114020104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