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
近日,南京市雨花台区法院与板桥街道携手共建的永安社区网格乡风法律驿站正式挂牌成立,这是该院继孙家社区网格巡回法庭后,主动融入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又一次大胆实践,在逐步探索网格化社会治理的雨花模式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打造法治化乡风文明新品牌
2019年7月,雨花台法院联合板桥街道设立全省首家网格巡回法庭,成功将司法服务嵌入网格化社会治理平台。网格巡回法庭设立至今,共受理法律咨询330余次,诉前化解纠纷95起,开展巡回审判57次,服务社区居民3700余人。这一创新举措先后受到最高人民法院、省委政法委肯定,板桥人民法庭更被授予“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
随着网格巡回法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2019年板桥地区涉民生案件同比下降7%。今年,雨花台法院在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打造“织网”“筑点”“联动”新举措,形成了以点带片、连片成面的“一盘棋”布局,进一步扩大网格化社会治理的辐射面。与板桥街道共建永安社区网格乡风法律驿站,正是该院排兵布阵的重要一环。
永安社区位于板桥街道最南端,共有15个自然村,是雨花台区唯一一个纯农社区,葱茏绿意四面环绕,安宁气氛扑面而来。近年来,永安社区党委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红色网格能量,依托网格治理平台,设立7个先锋岗为村民提供各类有针对性的服务,助力乡风文明建设,留住田园绿水青山。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纠纷类型也从邻里关系、物权纷争、家事矛盾等传统村社纠纷向土地流转、征地拆迁、宅基地使用、土地承包经营等涉及产权类纠纷转变,仅靠原有的村民自我管理或村社乡贤调解的解决方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的村社治理,社区网格员介入后,也存在信息不对称、法律知识欠缺、处理纠纷手段单一等问题。如何创新永安新时期网格治理,打造好特色田园乡村,已成为永安社区网格化治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地制宜,立足乡村治理实际,网格乡风法律驿站就此“落地生根”,作为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的创新之策,它有效利用“乡贤”的本土资源与“法官”的司法资源,将德化与法治充分融合,建立村社纠纷即时化解、多元调处新机制,推动各方力量协同共治,实现司法和乡风的良性互动。
网格乡风法律驿站坐落于永安社区乡风汇的小院里,走进绿瓦青砖的小楼,木质的桌椅可以围圈而坐,尽显亲民、淳朴的烟火气息,墙上的法治标语、定期更新“法润乡风”书架、普法视频放映室让法治元素在这里生根发芽。驿站实行定期驻点的工作机制,驻点人员由1名社区乡贤调解员和2名板桥人民法庭的审判人员组成,涵盖法律咨询服务、参与纠纷调解、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网格员法律实训、联合网格巡回法庭、其他公益法律服务等六项工作职责。
构建化解矛盾纠纷新平台
“我们这里民风淳朴,有了矛盾纠纷村民们不愿打官司,但他们很听长辈的话,因此我们就充当和事佬去‘磨嘴皮’说和。现在若是遇到复杂、处理不了的纠纷,也有法官向我们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及调解技巧。”乡贤调解员王伟国说。
在网格乡风法律驿站,乡贤调解员由社区村干部、族老等德高望重的人士组成。对于家事纠纷、相邻关系纠纷、小额债务等日常村社纠纷,采用“乡贤调解员先行调处、法律驿站线上立案、驻点法官巡回审判”的方式,实现村社矛盾“一站式调处”。乡贤调解员充分发挥熟悉社情民意的独特优势,驻点法官注重发挥法律专业优势,侧重于业务指导,双方通过优势互补,汇聚成基层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以老百姓听懂的话,明白的理,从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等方面释法析理。对于矛盾争议较大的案件,驻点法官直接就地立案、就地开庭,让纠纷不拖延、不发酵、不出村,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小纠纷不出村居、大纠纷不出镇街”。
助力基层治理能力新提升
“所谓‘无讼村居’并非无纠纷,而是把法官力量下沉到乡村一线,打通社会治理的末梢,增强释法析理、法律宣传的权威性,让法治信仰有机融入到农村发展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基层自治的活力。”板桥人民法庭庭长尚小强说。
围绕这一目标任务,网格乡风法律驿站集村社纠纷化解、乡风法治宣传、网格法律实训等特色功能于一体,大力推进无讼村居建设。立足于村民关心关注的法律法规,着眼于村社矛盾纠纷的综合治理,以常态化巡回审判、举办主题普法讲座、定期更新“法润乡风”书架、播放“以案释法”视频等方式开展普法宣传。法官们走出法庭,走向乡间田野,将公正司法的实践探索深植于这片绿水青山,让风清气正、村睦人和的法治乡风在这里醇化传承。
“这些案例我们喜欢看,而且一看就懂。”这样接地气的普法方式,让村民们在不经意间就学到了许多法律知识。
同时,网格乡风法律驿站也是社区网格员的法律实训站,法官定期法律授课,增强网格员法律素养能力和法律知识水平,通过邀请网格员协助案件事实调查,参与纠纷调解,让其在耳濡目染中提升依法治理能力和纠纷解决能力,为永安社区新时代网格治理提供保障,促进良法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