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最美四月·法润书香 | 和雨法人一起“悦”读美好(二)
日期:2025-04-21 浏览次数: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最美人间四月天,最是书香能致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迎接第30个“世界读书日”,推进书香法院建设,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雨花台区法院组织开展“最美四月·法润书香”系列活动,包括晒出我的书单、读书分享沙龙、演绎红色经典等,以书香浸润法徽,以智慧铸就公正,助力干警把阅读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司法工作的强大动力,为法院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即日起,雨花台区法院微信公众号推出“和雨法人一起‘悦’读美好”专栏,让我们与书籍共情,与经典同行,让阅读更“悦”读。

 

推荐人:王瑞 铁心桥人民法庭

好书推荐《平凡的世界》

 1745221132565081372.jpg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蘸着黄土地的血泪写就的史诗。这部百万字巨著以1975-1985年的陕北高原为背景,通过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的命运沉浮,铺展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的恢弘画卷。双水村的窑洞、原西县的中学、大牙湾煤矿,三个空间维度交织出城乡巨变中普通人的生存图景。路遥以近乎人类学考察的细致笔触,记录下饥饿年代的高粱面馍、承包制改革的激烈争论、乡镇企业的艰难萌芽,让文学成为了镌刻时代的青铜器。那些在命运漩涡中挣扎的小人物,最终都活成了历史转型期的生动注脚。深夜合上泛黄的书页时,孙少平在矿井巷道里读书的身影仍在眼前晃动。这个用知识抵抗生存重压的青年,让我重新理解了“平凡”的深意:真正的精神贵族不在于身份地位,而在于在尘埃里依然保持仰望的姿态。当看到田晓霞在洪水中逝去时,我触摸到了悲剧背后炽热的生命温度,那些猝然熄灭的理想主义光芒,恰是照亮平庸生活的永恒星光。这部书教会我在物质焦虑的时代,依然要守护内心的“孙少平时刻”,在逼仄的现实中,永远为精神世界保留一扇透气的窗。那些在黄土地上倔强生长的人们,终将成为每个读者对抗虚无的生命锚点。

 

推荐人:廖丹 刑事审判庭

好书推荐《法治的细节》

1745221244007019842.jpg

罗翔教授的《法治的细节》是一本面向大众的法学随笔集,通过解读热点案件、剖析法理冲突、探讨道德与法律的边界,揭示了法治的复杂性与人文温度。书中既有对辛普森案、电车难题、N号房事件等经典案例的理性分析,也有对程序正义、人性尊严、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深刻思考。罗翔在书中坦陈成为“网红教授”后的心路历程,呼吁法律从业者保持初心。“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剥削他人,不要利用他人的痛苦,不要为了追逐名利而吞没原本的法治追求”。这种自省精神贯穿全书,既是对职业伦理的反思,也是对法治理想的坚守,更是一种普世的生活哲学。在社会中,“剥削”常以隐晦的方式存在。例如自媒体为流量消费他人苦难。罗翔老师提醒我们,真正的进步不应以牺牲他人为代价,而需在规则与道德的双重约束下实现共赢。这也与书中对“N号房事件”的剖析相呼应:围观者的沉默与付费行为,实则是通过剥削弱势群体满足私欲,最终成为犯罪的共谋。罗翔老师强调,法治社会的构建需要每个公民的参与。我们或许无法改变制度缺陷,但可以“在生活的细节中践行法治”。

 

推荐人:钱袁静 板桥人民法庭

好书推荐《鼠 疫》

1745221342195026640.jpg

加缪笔下的奥兰城鼠疫,是一场关于人性与责任的寓言。当死亡阴影笼罩、规则瓦解、恐惧蔓延,里厄医生以“诚挚”对抗荒诞——明知医学无法战胜瘟疫,仍日夜救治病患。这种坚守,恰似基层司法工作者的日常:我们或许无法根除所有社会矛盾,但每份文书的严谨措辞、每次调解的耐心倾听、每场庭审的公正裁决,都在琐碎中构筑抵御“荒诞”的堤坝。  书中市民从麻木到互助的转变,揭示规则与温情的共生关系。法律条文是理性的标尺,但机械适用可能割裂人心。正如现实中法官既要严守程序正义,又需体察当事人困境,在裁判文书中注入“格朗修改小说般”的执着,让冰冷的法律文字透出人性微光。后疫情时代重读《鼠疫》,更觉司法者与防疫者的使命相通:灾难会过去,但对正义的追问永不停息。我们守护的不仅是个案公正,更是公众对法治的信仰。加缪说:“在苦难中学会记忆与尊严,才是真正的救赎。”法官助理的平凡工作,何尝不是对这句话的践行?以专业抵御时代洪流,以共情点亮正义灯盏,这便是法律人书写的答案。

 

推荐人:潘海力 速裁审判庭

好书推荐《马克思生平事业年表》

1745221441896079680.jpg

阿多拉茨基曾任苏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研究。阿多拉茨基在1938-1945年间担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主编,俄文第一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29卷中有15卷是由他编辑的。列宁评价他说“我认识他有十多年了。这是一个非常可靠的人,是一个有很好修养的马克思主义者”。除了本书,国内尚出版有《阿多拉茨基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年版)。本书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收集的有关马克思传记和马克思主义历史的文献资料编成的,全书共计三千多条,每条均列明出处。本书的优点在于比较详尽,相较于马克思本人的著作以及他人所写作的各类传记而言,可读性也更好。本书记录始于1818年马克思出生,终于1883年马克思逝世,非常直观的展现了马克思波澜壮阔的一生。由于马克思本人丰富的人生经历,这本书的信息含量也非常大。但也正因于此,不管是想了解马克思的学术生涯、国际共运实践还是私人生活,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相应的条目。也正是这种全景式的展示,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马克思的一生,从而更加感受到他伟大的革命精神以及他所创立的学说的深刻意义。我读这本书时候印象最深的反而不是马克思的学说,我更加关注马克思的私人生活,想要知道那些高深的语句背后马克思的一生到底是什么样的。以前对于马克思的贫困生活和马恩的革命友谊并没有直观的感受,但是这本书给了我极大的冲击。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字眼“马克思经济非常困难”“马克思患病了,完全不能工作”“马克思全家陷入困苦之中”“恩格斯寄来XX英镑......”当然,在一些细微处也可以看到马克思的可爱之处。刚开始读的时候我的心情比较平静,青年马克思的生活尚可,但是越往后越是难以卒读,无法想象马克思是在怎样的状况下写出这些传世之作的。除此之外,没有恩格斯全方位的支持,马克思的伟大事业也是无法想象的。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们一个相对全面了解马克思的窗口,去看看这样一位伟大人物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具体历史语境下的马克思是什么样的。


总访问量
版权所有:南京市雨花台区人民法院
苏ICP备12076580号-1 苏公网安备320114020104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