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执行公开 > 执行动态

执行动态

雨花台区法院法官汪一江智力援青
日期:2024-04-07 浏览次数: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星空、雪原、湖水、牦牛

纯净、圣洁、辽阔、高远

那是青海,是离天更近的地方

是他心里的诗和远方

“2023年3月1日

我登上了飞往青海的班机”

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2023年恰逢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在这特殊意义的一年,雨花台区法院执行局三级法官汪一江肩负使命、扛起重任,接过对口援青的“接力棒”,化身青海与江苏的互通桥梁,出发向着那片雪域高原奔赴迈进。

雪域高原,“共和”共生

“坐在来时的飞机上,离开都市的繁华和喧嚣,看到窗外一望无际的戈壁,若隐若现的雪山,内心有一种不知来处、也不知归途的迷惘。”

就这样,迎着袭面而来的高原反应,怀揣火热坚定、却又惴惴不安的心,汪一江踏上了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土地,正式开启为期一年的“挂职援助”,任职共和县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协管执行工作。

刚到共和县法院的汪一江就一头扎进审判工作,分别在共和县法院民事审判庭、刑事审判庭及少年家事庭调研学习。为了更好地将江苏经验、南京经验“高原化”,汪一江充分利用调研机会,多次组织共和县法院及雨花台区法院对应业务团队互联共商,通过网络,开展线上专题联席研讨,力求最大限度互通先进审判理念,启发创新优化思路。从个案指导到类案治理,就在汪一江为共和县法院办案质效的不断攀升贡献智慧与力量的同时,当地干警的热情与真诚也让他逐渐融入了这个驻扎在高原的“共和大家庭”。

2024.1.15欢送仪式.jpg

“援青”使命在何处?

怀着一个人的初心、一支队伍的使命来到这里,就案办案不是目的,什么才是能从江苏“带进来”、长久“留下来”的财富?自走进共和县法院的那一刻,汪一江就始终在思考这个问题——答案是,理念和方法。

通过交流,汪一江了解了受援法院的基本情况,结合该院的优势与不足,他一边办案,一边广泛搜集素材、请教远在南京的“智囊团”,想方设法把江苏法院的先进工作理念及工作方法,整理成可参考、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应用到受援法院工作中去,努力将它山之石,雕琢成共和之玉。汪一江分次分类与受援法院干警倾囊分享工作方法,从“文书用语规范”到“裁判文书与执行”,主题明确、内容详实,涉及贯穿法院工作的全流程、各方面。

变“执行”为“燎原火种”

不仅如此,被安排协管执行工作的汪一江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标,他要改变共和县法院传统的执行工作模式。本就从事执行工作的汪一江来到共和县法院不久,就敏锐地发现青海地区法院执行工作依然普遍保持着较为单一的工作模式——“一人包案到底”,不仅执行难度大,执行质效也不理想。经与共和县法院共商后,汪一江决心帮助共和县法院来一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执行变革。

为充分发挥新时代法院执行工作集约化、信息化的优势,汪一江引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854”工作模式,结合当地法院的实际情况和内生需求,在共和县法院首推执行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854”模式暨繁简分流工作改革,然而这一过程比想象中来的艰辛很多。为确保改革方案踏实推进,经共和县法院党组会讨论决定,汪一江因地制宜先后制定推行了《关于全面推行执行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暨实施案件繁简分流工作实施细则(试行)》、《关于进一步强化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案件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关于案件恢复执行的暂行审查流程》等多项细则,尽可能把自身多年工作积累及在江苏法院学习收获的执行改革理念和方法“落地变现”。

2023.9.8执行案卷评查讲评会.jpg

在受援法院领导及干警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执行局重新优化资源配置、凝聚执行合力,快速构建起执行指挥中心,将原本由承办法官独自承担的各项事务性工作统一集约化、标准化、精细化办理,依托信息化手段,为办案人员提供视频会商、执行公开、决策分析等技术类服务,并集中承担案件繁简分流、执行案款、终本案件等贯穿执行全过程的管理职能。全新的执行实施队伍,快执团队、普执团队、执恢团队在执行指挥中心“大脑”的调度下,分工协作,各项事务性工作、辅助性工作尽可能从执行实施团队剥离,实现了对执行工作的“减负”“增效”“提质”,全局执行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推进。

海拔4500米的玛多县留下了他们执行的足迹,深夜12点的执行局大楼灯火通明映照出他们奋战的身影,激烈的讨论让局务会增添了活力,接踵而来的案件反而成了新的挑战...短短几个月,在全局干警的努力奋战下,共和县法院各项执行工作质效指标很快从位末跃居全州首位,其中多项指标全省第一。

共和县法院执行改革成果的喜人突破得到了上级法院及省、州各级领导单位的一致肯定,执行工作优化改革模式被选树为典型在周边市、县法院推广实施。得益于此,2023年10月,共和县法院执行局被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确定为青海省唯一联系点。

志之所趋,长路当歌

他带去的“火种”正以其星星之光照亮那片土地,而他也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南京。

“坐在回程的飞机上,俯视群山之巅的一幕又一幕,仿佛都在告诉你,真的就是离开了。然而,心上的一角却留在了那里,醉美海东,圣洁海南,秘境果洛,江源玉树...都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

他说,我曾义无反顾地奔赴这场“援青”大考;

他说,我终于领悟“国之大者”“家国情怀”的内涵要义;

他说,我没有做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但是回想起那里的景象、那里的人们,也会热泪盈眶;

他说,因为我已将“诗和远方”变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总访问量
版权所有:南京市雨花台区人民法院
苏ICP备12076580号-1 苏公网安备320114020104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