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江苏法治报》“未”爱走近 从“心”开始  南京雨花台法院少年家事案件追求“心灵治愈”
日期:2022-08-11 浏览次数: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今年1月1日起,我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后,家庭教育从传统“家事”上升为重要“国事”。如何调和家庭关系,使未成年人在更加有爱、正向、积极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让父母离异的事实、家庭关系的变化可能对未成年人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一直是南京市雨花台区法院想要切实为父母、为孩子解决的问题。

那就先从一起变更抚养权案件说起:原告江某与被告李某于2021年经法院调解离婚,双方签订调解协议,约定二人婚生女小江由母亲李某直接抚养,父亲江某每周探望女儿一次。

然而离婚后,江某却发现女儿小江与自己越来越疏远,甚至对自己避而不见,长此以往探望女儿变得愈发困难。江某不明就里,以为系前妻李某从中阻碍,遂将前妻李某诉至雨花台区法院,要求变更抚养权,由自己直接抚养女儿小江。

案件承办法官郭莉莉还记得第一次在法庭见到被告李某时,她面容憔悴,不愿多言。而原告江某也因离婚后与女儿生活分离、探望不顺充满愤懑。经审理,承办法官认为仅凭父母二人的当庭陈述便草率决定是否变更抚养权是对未成年人小江的不负责任,秉着以未成年人权益优先的原则,厘清本案的关键人物小江究竟为什么不愿见到父亲是解开矛盾症结的第一步。在小江父母的支持下,法官邀请小江来到铁心桥法庭亲子陪护室与法官阿姨一起“做游戏”,同时邀请南京市馨缘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专业心理咨询师一道开启这次的“心灵之旅”。

小江与父母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完成沙盘心理投射游戏,并展开亲子互动。心理咨询师通过对小江的行为、情绪、语言的观察,发觉其由于目睹父母之间长期不睦,已对父母之间的冲突产生恐惧心理。随后,心理咨询师又通过与江某的深入交流,发现其惯用的“灌输式说教”教育方式严重失当,而其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负面情绪也使得小江对其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导致小江对父亲的回避与疏离。

每一次对心理疏导机制的应用,都是一次新的探索。弄清楚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郭莉莉与专业心理咨询师经过反复探讨和研判,多次与小江父母面对面沟通交流,适时开展亲职教育,帮助双方理性看待抚养、探望问题。法官建议父亲江某从改善父女关系入手,给女儿留出适当的空间,而母亲李某也应积极引导女儿适应新的生活,耐心帮助女儿重塑正面亲子观念。

本案最终以江某自愿撤回起诉而告终。在法官及心理咨询师的耐心引导下,父母与孩子三人逐渐走向融洽,在铁心桥法庭亲子陪护室里,小江给爸爸的拥抱成为化解坚冰的第一束暖阳。铁心桥法庭社会工作专业家事调查官案后跟踪回访得知,江某对小江的探望已逐渐恢复,且父女之间越发亲近。李某也不再因为探视问题而与前夫冲突不断,逐渐适应与女儿单独生活。

郭莉莉告诉记者,类似于小江与离异父母之间存在的亲子问题并不鲜见。解铃还须系铃人,雨花台区法院从2019年便开始尝试在少年及家事案件中引入心理疏导机制。从诉前调查到案后跟踪回访,逐步将专业心理疏导和安抚、情感治愈、未成年人养育指导等融入家事案件审执的全过程。据统计,三年来,共有145件家事案件中的276名当事人及相关未成年人接受心理疏导服务。

针对不同情况、类型的家事案件矛盾纠纷“对症下药”,帮助当事人化解情绪,启发认知,陪伴徘徊在破碎边缘家庭的成员完成“心灵治愈”,不仅解决矛盾家庭当下困境,更致力护航未成年人今后的身心健康成长。

总访问量
版权所有:南京市雨花台区人民法院
苏ICP备12076580号-1 苏公网安备320114020104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