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动态
|
在法院工作的八年时光里,我从一名法官助理成长为员额法官,身份转变的背后,是无数次与当事人的真诚对话、对案件事实的抽丝剥茧,以及对法律信仰的坚守。在这八年中,我见过太多人间冷暖:见过青葱少年因交通事故瘫痪在床,肇事人掏空家底却无力赔付;见过六十岁儿子与八十岁老母亲对峙法庭,母子情分险些支离破碎;更见过被告虽自身工程款尚未到位,但仍坚持向多方筹集资金,只为让农民工兄弟拿着工资回家过上团圆年……这些案件看似琐碎,却承载着普通人最真实的人生。
调解:在法与情之间架起桥梁
“法官,我们听你的!”
这句话,是许多当事人在调解时的肺腑之言。我曾办理过一起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原、被告因为几百元的营运损失僵持不下,庭审中,被告主张其经济较为困难,难以直接支付,原告也因之前沟通不畅,心里一直存有怨气,当庭调解1个多小时,双方却谁都不愿意先松口。于是我并未急于当庭宣判,而是先让双方回家冷静,庭后,我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分别告知双方下一步审理方向、需要准备的举证材料等内容,同时反复释明法律后果和诉讼成本,进一步开展调解工作。最终,双方均选择和解,原告理解被告的经济困难,由被告分期向原告支付营运损失。
这虽然是一起小标的案件,但让我深刻体会到,调解不仅是化解矛盾的手段,更是司法温情的体现。只有在案件中和当事人做到共情,多一份倾听,多一次沟通,在法、理、情中找到平衡点,才能真正案结事了。
真相:用严谨守护正义的底线
法官并非案件的亲历者,但必须成为真相的“还原者”。在我还是法官助理时,曾有一场庭审令我记忆犹新,该案中原、被告说法完全相反,双方证据各有欠缺。庭审中法官询问案情经过时,被告代理人多次打断被告本人陈述案情,企图以“不知道”“不记得”搪塞提问。原告由于并未聘请律师,面对被告代理人的全盘否认,不知如何是好。在被告代理人再次试图阻挠被告陈述时,法官对其当庭训诫,并再次宣读虚假陈述的法律后果,同时明确要求由被告本人进行回答。最终在法官的主持下,真相逐渐水落石出。
从那天开始,我便始终秉持着“事实认定要符合客观真相”的理念,哪怕是一份模糊的监控视频、一句矛盾的证言,都要反复论证,让他经得起时间的推敲。法庭不是技巧的竞技场,而是事实与法律的“试金石”。
信任:以真诚回应每一份期待
去年冬天的一个下午,那天的庭审开了很久很久,从法庭出来的时候天都已经黑透了,我发现门口的路灯下站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看到我后她颤巍巍地向我走来,走近后发现是我最近一起案子的当事人,一问才得知她是对案件有不太明白的地方,想问问情况,但是不知道传票上有我的电话,便直接跑来法院找我。令我没想到的是,奶奶没有抱怨等了很久,第一句却是笑着对我说“法官你开庭这么久,真是辛苦了。”经过沟通,奶奶想问的只是一些程序性问题,当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后便高兴地转身离开,我把奶奶送到了门口提醒她回去的路上要注意安全,奶奶拍了拍我的手背说道:“法官你也要注意身体,别让你的家人担心啊。”
这件事很小很小,但是看着奶奶走远的背影,那一刻,我更加明白,法官的一言一行都在传递着法律的公信力。越是宽容的当事人,越让我不敢懈怠,这份沉甸甸的信任,鞭策着我始终以“如我在诉”的心态对待手中的每一起案件。
法官的日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承载着普通人的人生冷暖。每一次开庭、每一份判决、每一回调解,都是对初心的考验。未来,我愿继续做一名“有温度”的法官,用法律守护人间烟火,以真心回应万千期待。因为我相信,唯有经历人间冷暖的淬炼,方能铸就法槌之下那杆不偏不倚的“良心秤”。
法官简介
王文君,2016年9月入职雨花台区人民法院,先后在政治处、审监庭、民一庭、速裁庭任职法官助理,期间借调到最高人民法院第三巡回法庭从事法官助理工作,2024年9月遴选为员额法官,现任民一庭审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