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动态
|
法律是威严的,司法是温暖的。在庄严肃穆的法庭上,在堆积如山的案卷中,总有一些法与情的交织令人动容。雨花台区法院现推出《办案札记》栏目,特邀业务骨干讲述自己的办案故事,让我们跟随第一视角,走进基层法官真实的工作日常。
“顾法官,祝你中秋节快乐!今天我哥哥喊我去他家吃饭哩,真是多亏了你们啦!”听着电话那头周阿姨幸福的声音,我知道,心里一直挂念的这件事,终于有了着落。
时间回到四个月前,那天下午,一阵电话铃声打断了我写判决的思绪,电话那头传来阿姨略带气愤的声音。“案子立了这么久,怎么还不开庭?”当我点开系统查询到她的案子后,发现前面还有数十件案子等待着开庭,我正想着和阿姨解释,可刚一开口便被打断:“少来这套!你们法院是不是只会打官腔?”听到这句话的我虽心里感到委屈,但还是想好好给阿姨说清这其中的缘由,此时听筒里却传来一阵低弱的啜泣声,我的心也跟着一沉。
阿姨姓周,是一起继承纠纷的被告。周阿姨陈述说,他们兄弟姐妹之间已经就继承的财产达成了一致意见,不过只能拿出一个他人代书且部分继承人没有签字的财产分割协议,但现在这份协议的有效性,其他继承人却提出了质疑。
阿姨对法院的敌意比案情更复杂。每次通话,他总会用“你们”划清界限:“你们到底明不明白我的想法?”当我试图解释保全程序时,她却冷笑的说:“别糊弄我!我可在网上都查过了!我凭什么相信你?”
在某次电话沟通时,周阿姨又说出了那句“我凭什么相信你?”,“周阿姨,您觉得我凭什么让您相信?”面对我忽然的反问,电话那头沉默许久,传来一声叹息:“我哥哥一年没跟我说过话了。”
原来,因为周阿姨作为妹妹的默默付出并未得到哥哥理解和认可,兄妹就此冷战。案卷里冷冰冰的“被告周某某”,此时突然成了一个委屈等待亲情温暖的老人。
判决好做,但情感难修。在周阿姨心里,比继承财产更重要的东西,是对亲情的眷恋。在捕捉到这点后,我马上组织双方当事人开展调解,从那天起,我做了三件事:
多见一面:专门安排心理疏导实践,与心理咨询师一起,从法学和心理学专业的角度齐发力,找出当事人间心结。
多说一句:每次联系都先用方言问“啊吃过啦”,再解释“举证期限延长是因为要核对新证据”等法律程序与专业术语;
多写一笔:调解笔录里特意加上“补偿应兼顾情感价值”。
在各方的努力下,几位老人逐渐从针锋相对到袒露心扉,最终达成了和解。
归档时再翻看这个旧案卷,我总会想起一句话:“法律是理性的,但法官的手该是暖的。”
那天下午下楼时,我看着法庭一楼墙上“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话,忽然懂了:
信任危机从来不是靠口号化解的。它藏在法官仔细审阅的卷宗里,藏在把“举证责任”翻译成“您得把都签字的协议找出来”的耐心里,更藏在当事人从喊“你们”到说“咱们”的微妙转变里。
数据可以统计,信任却无法计量。如果说,刚与周阿姨认识时我们之间距离好似隔着一道无形的高墙,那当和解后周阿姨握着我的手反复说着感谢时,我想,这道高墙,已然照进了一束叫做信任的光。
顾洪铭,现任雨花台区法院速裁庭员额法官,近年来,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获评“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雨花台区优秀公务员”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