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动态
|
这是祖孙三代的故事,爷爷和爸爸的爱似乎用错了方式,而孩子在爱的重压下选择逃离。雨花台区人民法院执行员沈清沄已是第无数次接到爷爷的电话了,所有电话都表达着同一个诉求——想见孙子。
孩子的父母早在2013年孩子2岁的时候就协议离婚了,孩子跟随母亲任某共同生活,父亲纪某定期支付抚养费并享有探望权。随后的几年间,纪某与孩子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孩子的父亲和爷爷因思念孩子,多次前往探望,但总是很难顺利相见。
2018年,纪某第一次将前妻任某诉至法院,要求任某配合其行使探望权。经法院组织调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纪某每月可探望孩子,任某予以协助。
因一直以来未共同生活,孩子对父亲及爷爷较为陌生,随后的一年多时间,祖孙三人相见的次数并不多。直到2019年末,孩子的父亲纪某再婚,纪某一次性支付了孩子的抚养费70余万元,并表示此后不再探望孩子。爷爷得知此事后十分伤心,多次与奶奶单独探望孙子不成后,于2020年的某天,与孩子父亲纪某一起来到学校门口蹲守,等孩子放学准备“强行探望”。突如其来的相见,令当时年仅9岁的孩子感到恐惧并抗拒,最终又是一次不欢而散。
这次的探望失败让矛盾彻底爆发,在孩子爷爷的坚决要求下,直至2022年,孩子父亲纪某数次来到法院申请探望权的执行,每一次在执行员的帮助下,均与孩子母亲任某达成定期探望协议,但最终都因孩子的拒绝而不能真正实现探望。
祖孙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已辗转了几位执行员,为了避免一次次执行、一次次撕开伤疤对孩子心理和情感造成不良影响,执行员沈清沄首先向几位前辈了解情况。因孩子本身已经到了足以清楚真实表达意愿的年纪,其坚决不愿与父亲、爷爷见面,最终不得不停止执行。
考虑到由法院安排会见,可能会让本就脆弱的父子、祖孙关系更加紧张,沈清沄决定先组织一场“家庭心理疏导”,引导祖孙三人解开矛盾、心结。7月15日下午,雨花台区人民法院邀请南京市馨缘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专业心理咨询师协助谈话,雨花台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李筱艳参与指导。
孩子在妈妈的陪伴下,向执行员及心理咨询师吐露,父母之间的争吵在其心中埋下阴影,父亲与爷爷在学校门口蹲守也让其自尊心受挫,多重因素之下,孩子希望暂缓探望。了解了孩子的想法后,为了充分尊重未成年人意愿,执行团队与心理咨询师一道引导孩子与父亲、爷爷“隔空相见”,孩子将想对父亲与爷爷奶奶说的话写成一封情感真挚的信,由执行团队代为传递。
面对执拗、情绪激动的爷爷,心理疏导老师首先安抚其情绪,后通过运用反应性倾听、场景模拟、空椅子技术等专业心理疏导方式,帮助老人内省本心,引导其认识到爱孩子的正确方式,体会孙子的切身感受,从而真正与孙子产生轻松、健康的情感连接。老人在执行团队和心理疏导老师的引导下,从一开始的固执、针锋相对,变得慢慢和缓,终于愿意用心倾听孙子的心声,这是老人走向孙子的第一步。
此时,执行团队将孩子亲笔写的信交予老人,见信如晤老人潸然泪下,“我明白了,我非常感动,感谢老师和法官解决了我多年来的心结,我在此衷心感谢。”此时的老人与孩子仅分隔在相邻的两个房间,但老人没有像以往那样要求相见,反而在表达感谢后站起身与儿子纪某默默离开。
谈话结束后,细心的李筱艳局长发现孩子来到法院略显紧张,于是便揽着孩子的肩,带着他“法院半日游”,像对自己的孩子那样耐心、细致地为他讲述法院的动人故事,并鼓励他努力学习,将来也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判后”的情感修复旅程是漫长的,希望这段特别的经历能帮助孩子抹去心中的阴霾。探望权的执行,除了尽力促成相见,也许还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引导双方给予彼此空间与尊重,只有学会正确地“爱”,相见才会有时、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