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动态

法院动态

法官“架桥”为企解忧,助企纾困从“双损”变“双赢”
日期:2022-11-14 浏览次数: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服务法治营商环境不仅仅表现在快审快结,更要案结事了。自开展“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活动以来,雨花台区法院坚持将服务保障企业发展落实到每一个案件中,创新办案模式,畅通解决纠纷通道,努力将因涉诉对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降到最低。近日,雨花台区法院速裁庭利用微信成功调解一起涉企买卖合同纠纷案件,赢得了双方当事人的一致称赞。

货款难收起争议,微信“架桥”破僵局

2022年8月,某工程公司因拖欠货款,被某建材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其支付货款480余万元,并提出财产保全申请。雨花台区法院受理该案后,依法冻结了工程公司的银行账户。

9月初,案件承办法官米玲接到了工程公司负责人的来电,电话里对方语气听上去十分着急。原来,工程公司的银行账户被冻结,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原定的投标计划也被迫中止,他请求法院能尽快解封银行账户。为推进纠纷的沟通解决进度,法官迅速建立了由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双方当事人参与的微信工作群,及时了解双方争议焦点及调解意向。面对工程公司的急切请求,建材公司向法官坦言受疫情影响公司资金周转紧张,对方又一再拖欠货款,故急于诉讼保全。

疫情之下,双方都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为避免企业陷入冗长的诉讼纠纷,她继续利用微信工作群即时沟通的优势,积极引导双方通过调解方式缓和矛盾,尽可能将彼此损失都降到最低。在法官不断推动下,双方渐渐消除了情绪上的抵触,在群内就各自观点进行了反复的沟通交流,焦点越来越清晰,分歧也逐渐在缩小。

盘活企业资产,平衡利益从“双损”变“双赢”

“货款金额没法谈,我们一分不让。”

“既然对方不让步,那我们也没有调解的必要了。”

在微信群里百余条的消息中,调解工作并非一番顺利。双方当事人同意货款分期给付,但对分期给付的时间节点、数额等问题分歧较大,互不让步,调解工作因此陷入“瓶颈”。

忙完白天的审判工作,到了晚上法官耐心地翻阅着一条条聊天记录,试图在一丝一毫中捕捉到案件的突破口。“调解到了这个程度,双方都付出了很多努力,如果因为一个争议点就放弃和解,那之前所有的努力就前功尽弃了。”法官锲而不舍的坚持,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当事人,双方表示愿意愿意信任法院,各退一步。10月中旬,工程公司负责人向法院提出申请,恳请法院变更保全措施,解封公司银行账户,同时公司股东愿意以个人房产做为反担保,保障货款能够及时支付。

资金对于企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冻结资金企业经营只会进入恶循环,只有“盘活”资产,让企业重回商事轨道正常经营运转,最终才能达到双赢的目的。以此为契机,米玲法官趁热打铁,再次织双方当事人沟通调解,面对建材公司的担心和疑惑,法官耐心释法析理,工程公司也积极提供证据证明其履行义务的能力。经过不断沟通,双方当事人逐步缩小意见分歧,形成初步的还款计划。同时,法院也及时核实工程公司股东名下房产情况,当即对担保财产作出了相应查封裁定。

开辟绿色通道,助企纾困“加速度”

10月28日下午,在法官的主持下,双方顺利达成调解协议,工程公司于账户解封后立即给付货款80万元,剩余货款于2023年分两期支付完毕。法官还主动与执行局对接,在签订调解协议的同时,就迅速办理解封手续,消除当事人的后顾之忧。这起标的额达480余万元的涉企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在承办法官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换来了双方的握手言和。10月31日上午,80万元货款全部支付到位,案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营商,和则双赢,争则两弊。该案从完成送达到调解结案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法官在推进纠纷化解中锲而不舍,架起沟通“桥梁”,积极平衡双方利益助企纾困,既实现了建材公司的债权,也恢复了工程公司经营运转,从“双损”走向了“双赢”,真正把司法活动对企业生产经营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实现了案件处理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总访问量
版权所有:南京市雨花台区人民法院 技术支持:南京先行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苏ICP备12076580号-1 苏公网安备320114020104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