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最美四月·法润书香 | 和雨法人一起“悦”读美好(一)
日期:2025-04-08 浏览次数: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最美人间四月天,最是书香能致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迎接第30个“世界读书日”,推进书香法院建设,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雨花台区法院组织开展“最美四月·法润书香”系列活动,包括晒出我的书单、读书分享沙龙、演绎红色经典等,以书香浸润法徽,以智慧铸就公正,助力干警把阅读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司法工作的强大动力,为法院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即日起,雨花台区法院推出“和雨法人一起‘悦’读美好”专栏,让我们与书籍共情,与经典同行,让阅读更“悦”读。

1744079589024081040.jpg


 

推荐人:董俊言 审判管理办公室

好书推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1744079701839056769.jpg

我为大家推荐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部书写于20世纪20年代朱光潜旅欧期间,以十二封书信为载体,围绕青年关注的读书、升学、处世、理想等话题展开。作者以平易近人的笔触,如老友恳谈般劝导青年“眼光要沉,从根本上做工夫”,既要培养“打网球、栽花木”的生活情趣,也要追求“提得起、抓得住”的人生格局。书中既有对读书方法的精辟见解——强调“在青年时培养兴趣”“慎选经典书籍”,也包含对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主张青年“向民间去”感受时代脉搏。朱光潜将美学思维融入生活哲学,提出“悲剧是人生的缺陷美”“摆脱不开是悲剧的起源”等独特观点,语言兼具诗性哲思与务实品格。此书倡导的“夯实基础、拒绝功利”等理念,对当代青年应对内卷焦虑、树立长远志向具有现实启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警,我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以青春之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推荐人:乔晓红 铁心桥人民法庭

好书推荐《去来集》

1744079738440079629.jpg

轮椅上的史铁生用笔尖在纸页上行走,丈量着比常人更辽阔的时空。《去来集》里,古园的白鸽掠过地坛的琉璃瓦,北海的槐香漫过四合院的青砖,残疾的肉身在此岸与彼岸间摆渡,迸发出惊人的精神能量。史铁生的时间观最令人动容。他让记忆在古柏年轮里重生,让当下在蝉鸣声里凝固成琥珀。当他说“太阳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我突然看见晨昏线在地球表面游走,生与死在永恒轮回中互为倒影。这本薄薄的散文集藏着最厚重的生命哲学,不是居高临下的布道,而是静水深流的诉说。那些关于残疾与健全的辩证,在轮椅压过落叶的细碎声响中生长出禅意——所谓残缺,不过是完整的不同形态。每个被时代快车甩出轨道的人,都能在这些文字里找到栖息的月台。

 

推荐人:张陈雨 速裁审判庭

好书推荐《论犯罪与刑罚》

1744079791430078930.jpg

《论犯罪与刑罚》是意大利法学家切萨雷·贝卡里亚于1764年发表的一部划时代著作,被誉为现代刑法学的奠基之作。这本书以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指导思想,系统阐述了犯罪与刑罚的基本原则,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法律思想,如罪刑法定、刑罚的人道化、废除死刑等,对后世的法律实践和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贝卡里亚的笔触犀利而充满激情,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挑战了当时严酷而不公的刑罚体系,他的文字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正义的热切呼唤。我被书中关于刑罚应当公开、迅速和必要的论述所吸引。贝卡里亚认为,刑罚的威慑力不在于其残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这一观点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法律的公正与效率的平衡。《论犯罪与刑罚》不仅是一部法律著作,它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对正义和道德的永恒追求。每一次阅读,都让我对法律的力量和人文的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推荐人:查丹辰 民事审判一庭

好书推荐《公主之死》

1744079819184007197.jpg

《公主之死》这本书是我大学本科时教授法制史的老师推荐的,篇幅不长但内容很有趣易读。本书以北魏宣武帝时期兰陵长公主因家庭暴力流产致死的案件为核心,通过分析这一案件引发的司法争议,揭示了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复杂进程。作者李贞德以详实的史料为基础,还原了案件细节,呈现了皇室、汉化官僚集团与鲜卑贵族之间的权力博弈,以及儒家伦理对女性身份、婚姻关系和刑罚制度的深刻影响。书中尤其关注女性在法律实践中的弱势地位,探讨了父权制下女性身体与家族利益的纠葛。推荐本书的理由在于其以小见大的学术视野。作者通过个案研究,串联起法律史、性别史与社会史的多重维度,既呈现了汉唐之间法律儒家化的动态过程,也揭示了性别、族群与皇权在司法实践中的复杂互动。全书论证严谨,兼具学术深度与可读性,为理解中古时期法律制度的演变提供了独特切口。对于关注中国古代法制、性别研究或社会文化变迁的读者而言,本书不仅是一部扎实的学术论著,更展现了历史个案对当代社会伦理与法律观念的映照价值。


总访问量
版权所有:南京市雨花台区人民法院
苏ICP备12076580号-1 苏公网安备320114020104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