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
“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了,能不能不通过法律途径让我见见孩子?”吕某苦恼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我不希望孩子受到二次伤害...”。
近日,雨花台区法院铁心桥法庭接到一通“特殊”的求助电话。来电人吕某与张某于2020年经法院调解离婚,调解协议约定吕某与张某8岁的孩子小吕由张某抚养,吕某按月支付抚养费,同时每月可探望孩子两次,每次8小时,逢寒暑假孩子可在吕某处小住一段时间。
然而离婚后,吕某发现探望孩子实际并不顺利,于是在2020年底首次申请探望权强制执行。此次执行过程比较顺利,成功帮助吕某达成了探望的心愿,但在执行之外的漫长岁月中,吕某探望权的实现仍然屡屡受阻,吕某遂向雨花台区妇联电话咨询解决办法。
雨花台区法院于2021年与区妇联等12家部门单位联合成立的“希望树”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社会治理联合体,始终把情感修复和未成年人保护放在首要位置,致力于将未成年人在家事纠纷中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联合体成员单位区妇联接到吕某的咨询电话后,立即通过“希望树”平台,将吕某的案例移送至铁心桥人民法庭兼少年及家事审判庭,借助法庭专业的司法素养和柔性的案后关怀解决吕某探望困难的问题。吕某在电话中向法庭工作人员表示,孩子年纪尚小,已经历过一次探望权强制执行过程,希望能以一种柔和的方式促进探望问题的彻底解决。
接手该案例后,法庭工作人员翻阅相关卷宗梳理案件背景,并与双方当事人吕某、张某进行电话沟通了解现实情况。吕某大吐苦水,称自己有时只能见到孩子半个小时,寒暑假也没机会按照调解书约定的天数与孩子相处,近两个月更是几乎见不到孩子。张某认为事出有因,表示其从未阻止吕某探望孩子,近期父子没能相见是由于前两个月吕某在探望时与孩子小吕发生不愉快,孩子置气便不愿与父亲吕某再见面。 “解铃还须系铃人”,吕某探望权的实现不仅涉及吕某与张某之间的沟通问题,更关乎孩子小吕在父母离婚后的身心健康。秉持着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宗旨,法庭工作人员引入心理疏导机制,安排专业的心理疏导老师在铁心桥法庭布置温馨的心理疏导室内为吕某、张某和小吕展开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正当一切有序推进时,张某却展示了一张刚刚收到的执行传票。 原来,吕某由于见不到孩子,有意拖欠抚养费,张某据此申请抚养费强制执行。吕某对此感到不满,立即再次申请探望权的强制执行。这次的心理疏导工作已不单单是普通的案后情感修复,还牵涉到两起执行案件,法庭工作人员立即联系案件承办执行员谭大水,邀请执行团队与法庭团队、心理疏导老师三方合力化解这起探望权纠纷。 心理疏导老师耐心细致地倾听了当事人双方的诉求,经与双方及孩子深度沟通交流,发现吕某虽积极想与孩子改善关系,但在与孩子沟通时方式较为生硬,缺乏柔和情感,这才导致孩子对父亲的排斥和防御增强。同时,离婚后父母的紧张关系也令孩子小吕表现出焦虑和矛盾的情绪,内心日渐压抑。 随后,心理疏导老师和执行团队、法庭团队一起就发现的问题对父母双方分别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并对小吕展开细致的心理疏导。心理疏导老师建议父母积极改善对抗排斥的关系,通过习得共情孩子、增加感性交流的沟通模式,与孩子建立起互信、稳定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缓解防御对抗情绪,形成父母协力守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共同体。执行团队亦在此基础上对吕某和张某进行了执行法律规定方面的释明。经过多方一下午的努力,吕某表示愿意改变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努力修复父子感情,张某亦表示愿意配合吕某行使探望权,共同呵护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 最终,探望权执行案件以吕某撤回申请,圆满化解,吕某当场向张某履行已拖欠的全部抚养费。 刚柔并济、多方联动顺利化解探望难题,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雨花台区法院将继续深耕每一起案件,提升办案精度、速度、温度,协同社会各界力量聚力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厚植基层善治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