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75⁺寻找老政法精神︱胡卫方:摸索中前行——我与基层法院的30年
日期:2024-09-24 浏览次数: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胡卫方,一九六二年生,男,中共党员。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人民法院原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三级高级法官。曾先后在雨花台区法院担任监察室主任、办公室主任、行政庭庭长、执行局局长。曾被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个人二等功两次,被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授予个人三等功三次。

微信图片_20230129121640.jpg

第一部分:是偶然,也是我努力争取的必然

1992年的一天,作为一名车队队长,为处理一起交通事故,我第一次走进雨花台区法院。那天,法院正在组织干部征召,正是这一巧合,开启了我与法院的不解之缘。1993年,经历了笔试、面试重重环节,一路过关斩将,我正式成为法院的一员,被分配在执行庭工作,那年我30岁。

90年代的法院连一栋完整的办公楼也没有,只有两层楼的办公区,一个正式的法庭,专门保障刑事庭审,剩下的案子大多在办公室里审理,1个法官、1个书记员、当事人一到就开庭了。当时执行庭只有4个法官和1个书记员,我就是那个书记员,因为会开车,又兼任了驾驶员的工作。那时候通讯不发达,只有一个对讲机,办理执行案件也只能上门一案一案地跑。在查人找物上,几乎是碰运气,跑单位、跑银行、跑厂子,“事倍功半”。

4F8A2218.jpg

但在当时,我们法院的执行工作在全市也做到了数一数二,怎么办到的呢?就靠跑,多跑。周末是大小周地跑,每周三晚上通宵“抓人”,那时候还没有执行会战这么好听的名字。就是分管院长带着我们,我们带着关联案件卷宗,开一辆车就出发了,一路走一路执行,从江苏到安徽绕一圈都是有可能的,有时候不出市,就埋伏在南京的大街小巷里蹲点,总之就是冲锋陷阵加守株待兔。

第二部分:从无到有,我是真正的亲历者

1995年,在执行庭历练了2年后,我被调整到办公室工作。那时部门工作任务分配没有现在这么细致,办公室要承担的很多。正是这个时期,法院开始逐步完善装备,我成了亲历者之一。警车从只有一辆变成每个庭室一辆,审判大楼也由原来的小两层开始着手扩建,现在的板桥法庭也是在这个时期设立的。

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在南京中院的牵头下,全市法院开始了信息化建设工作,这在全国来说是很早的。但信息化建设不是一天建成的,前期的准备工作繁冗复杂,工作量巨大,不仅是一次新的尝试,也是一次对“旧”的梳理。从建院开始到90年代的所有卷宗,都在这一次改革中进行了重新梳理、整合、分类,这当中的辛苦令我记忆犹新。

当时,我主要就负责这两件大事,一是法院基建工程准备工作,二是信息化建设前期工程。法院今天的硬件和软件,都是在当时打下的基础,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第三部分:千禧年,需要学习的有很多

1998年到2000年这两年,我在监察室当主任,千禧年后我又回到了办公室,这一干就是9年。这一次,办公室的工作开始有了细致划分,所有的工作也都走向了规范化。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个时期,法院正式扩建了,我负责大楼建设工程的监工,整整两年几乎没有休息,小到一块瓷砖,大到大楼竣工,我和同事们凡事都亲力亲为,可以说今天的审判大楼,有我亲手搭建的一砖一瓦。

有了前期大量的准备,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始作为重头戏大面积铺开。信息网络虽然能够极大的提升工作效率,但是对于当时的司法工作人员来说是个“新东西”,需要单独腾出时间来学习如何使用,要想全面推行信息化审判并没有那么容易。作为办公室主任,我必须把这件事办成,因为这是时代发展必经的过程,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我们开始一次又一次地组织同志们学习打字,练习使用计算机,对各种信息化庭审设备、应用情况进行一对一教学。期间,我们也想办法帮助大家转变思想,普及信息化审判的便捷高效性和安全稳定性,慢慢的越来越多的同志开始上手,信息化建设的优越性逐渐凸显。

第四部分:真正从事审判工作,是从这里开始

2009年,完成了办公室的使命后,我加入了行政庭。那时候行政案件分散在各基层法院。行政案件就是处理“群众告政府”的,要做到让胜诉的老百姓满意、败诉的老百姓心服口服是很难的,所以我就想办法从源头解决问题,不让矛盾形成诉讼,就省去了法庭上的针锋相对。

微信图片_20230129121531.jpg

我们行政庭干警只要一有时间,就到老百姓家里去,挨家挨户普法宣传,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讲讲法律知识,释明最新政策,和大家面对面交流,听取群众意见。不仅如此,我们也时常和行政机关进行交流沟通,强调依法行政的重要性,这样就帮助双方都规范行为,减少冲突。我当时的理念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基层社会治理”。行政审判方面的工作我做了很多,但都做在了前面,真正可圈可点的案件反倒少了。

我逐渐积累了审判经验,形成了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做好庭前准备工作,让当事人说话,公平公正写好每一份判决就是我作为审判员的“三大法宝”,这也为我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第五部分:我回到了起点,但一切都是新的样子

2017年,我又回到了起点执行庭,这时已经改名为执行局了,一切都是新的样子,我在这里直到退休。

现在的案件量是20年前无法比拟的,办案压力也随着群众维权意识的提高而逐渐增大。但是青年法官们也让我感到耳目一新,他们已全部是法学专业毕业生,专业性强、个人素质高,执法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执行工作真正的走上了专业化、规范化时代,再配合查人找物的信息系统,执法触角的延伸,一切都走上了“高速路”。

过去单一式的团队作战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在的多元化司法需求,执行局从以团队作战为主变成“一个法官就是一个团队”的模式,遇到疑难复杂案件时,由执行指挥中心统筹安排。但很快这种模式也出现了局限性,遇到人数较多、暴力抗法的被执行人时,一个法官团队就显得势单力薄,执行效果很难保证。我就想了个办法,既要个性化、又要力量大,执行指挥中心仍作为执行局的大脑总调度,将所有执行法官编成小团队,3至5个法官为一个团队,如快执团队、执恢团队、实施团队等,满足不同案件需求的同时,团队内部加强协作,共同攻克执行难。

4F8A6145.jpg

新组建的团队要想提高团队凝聚力,就要转变执行思路,我想办法推陈出新,试行区域定点集中作战方式,专门针对异地执行案件。出发异地的团队将肩负起全局在该区域内的案件一并解决,案件不分你我,人人树立全局意识。一方面减少了重复出差,避免司法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打破团队之间的壁垒,整个执行局不再是一盘散沙。遇到临期案件或是重大疑难案件,由全局通案研究,疏通堵点。一个案件不再是某一个法官个人的工作,而是全局共同的责任。

时代在变化,我们的工作方式就要适应时代而不断灵活应变,重回执行局,我还是20年前那个年轻、充满干劲的我,也做到了在退休前为执行工作留下一笔受用至今的“财富”。

结尾:关于后辈,关于未来

要热爱,要有激情,要干干净净,守住良知,踏实做事。希望在一代又一代法院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法院前进的道路会越走越好。


总访问量
版权所有:南京市雨花台区人民法院
苏ICP备12076580号-1 苏公网安备320114020104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