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专栏
典型案例
|
1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多元解纷案例库”正式上线并向社会公众开放。案例库主要收录通过调解、仲裁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成功化解矛盾纠纷的典型案例,为各类社会主体开展纠纷化解工作提供参考,为人民群众选择调解等解纷方式提供指引。
雨花台区法院审理的《65名劳动者与某设备公司追索劳动报酬纠纷调解案》《王某与某网络公司服务合同纠纷调解案》入选案例库。
65名劳动者与某设备公司追索劳动报酬纠纷调解案 关键词 民事 劳动合同纠纷 民营军工类企业 集体欠薪 法检联动化解 基本案情 某设备公司系民营军工类企业,员工规模100余人。因部分股东突然撤资,某设备公司因资金吃紧,出现拖欠员工工资的情况。不少员工被拖欠工资等款项,共计1081.7万元,导致生活困难。65名员工在检察院支持起诉下,向法院提起诉讼。 处理方式方法 法院收到起诉材料后,通过对纠纷情况、初步证据进行梳理发现,每位员工请求支付的金额从十几万到二十几万不等,且超过三分之二的劳动者在设备公司工作年限超过10年,说明设备公司曾经经营效益一直不错且稳定;另还有三十几名员工处于观望状态。为实质化解纠纷,法院与检察院沟通了解,设备公司系民营军工类企业,该公司员工人数100余人,因产品结算周期被拉长,加之部分股东突然撤资,导致资金链断裂,工资发放拖欠。后又通过与65名员工联系,了解大部分员工由此出现生活压力增大的情况,但仍对公司抱有希望,尚未离职。法院会同检察院前往公司现场调查,对公司的经营性质、交易对手、回款周期、融资计划以及目前的经营情况等作了深入了解。公司负责人表示,目前已经收到大额的稳定订单,员工工资之所以现在无法全部补发,主要是因为前期资金链断裂导致现在融资困难,但已经与一家上市公司达成初步融资方案,且已明确向出资方表示要将解决员工工资问题放在第一位。了解上述情况后,法院会同检察院共同召开调解会,在充分征求当事人意见基础上,确定了65件纠纷“先调后撤,一并处理”的方案。同时,结合员工去留意愿和公司融资进度,明确欠付工资支付时间和金额,最终达成调解方案。 处理结果 欠薪的65名员工中,39名员工与某设备公司签订调解协议,26名员工主动申请撤诉,表示愿意留在公司继续工作,集体欠薪纠纷实现一次性解决。 解纷要旨 本案系军工企业集体欠薪引发的群体性纠纷,涉案人数多、涉及金额大、社会影响广。法院收到起诉材料后,认为公司虽欠债过亿元,但生产、销售等经营状况未受到深度影响,特别是新订单和意向订单较多,一旦渡过难关前景仍然向好。为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员工民生保障,法院会同检察院开展实地调查,并组织双方协商解决,最终就65名员工的欠薪问题达成一致,破冰两难局面,不仅及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也让设备公司回归正常生产经营,助力实现双赢。 王某与某网络公司服务合同纠纷调解案 关键词 民事 服务合同纠纷 IP孵化 合同僵局 背靠背调解法 基本案情 王某与某网络公司签订《短视频IP项目孵化合作协议》,约定王某向某网络公司支付的一个季度(三个月)孵化费用为75000元,需要拍摄剪辑发布视频数量为200条,在抖音、快手、小红书、视频号等平台创建账号。王某认为,其向某网络公司支付全部费用后,某网络公司却无法提供合同承诺的服务,违反合同约定,遂诉至法院,要求退还服务费75000元。 处理方式方法 法院调解员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并了解案情后,采取背靠背的调解方法进行调解。 首先,对于王某,调解员帮助王某分析了IP账号孵化的过程,包括前期的磨合、后期的成熟,一方面不能否认某网络公司为前期完成账号搭建等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在对方已提供部分服务的前提下要求全部退款不易得到支持,并向其提供了法院相关指导性案例予以参考;另一方面对于某网络公司是否构成根本违约,需证明其事前承诺与合同的履行不相符,致使合同目的没有得到完整的实现,王某需要承担举证责任。 其次,对于某网络公司,调解员先肯定其前期工作,随后耐心分析了该公司的合同履行情况,指出无论是交付视频的数量还是质量,均未达到合同中约定的标准,致使双方签订的合同目的难以实现,需要承担一定的违约责任。 最终,在调解员分别与双方释法明理、分析案件走向后,双方均愿意各退一步,就该案调解方案达成一致。 处理结果 经调解,双方签订的合同解除,扣除某网络公司建号及前期投入的基本费用后,某网络公司返还王某48000元。 解纷要旨 随着互联网技术迭代驱动信息效率提升,消费者的触媒习惯和个性需求进一步多元化,新媒体账号运营服务合同纠纷呈增多趋势。当事人以合同的形式约定新媒体(抖音、快手、小红书、短视频等)账号流量变现合作模式,即通过短视频运营公司的宣传策划和知名度推广,打造有一定商业价值和影响力的IP,通过产品精准推广、直播选品带货等方式进行销售转化,获得经济收益。 从司法实践来看,账号运营合同多被命名为《运营服务合同》、《网络账号运营服务合同》、《新媒体合作协议》等等,IP持有人与新媒体账号代运营机构之间经常出现发生合同僵局、诉至法院互相主张违约甚至根本违约,要求解除新媒体账号运营合同的情况。由于《民法典》并未对“新媒体账号运营服务合同”有明确规定,该类合同属于形式及内容具有一定复合性和特殊性的无名合同,对于是否构成根本违约、是否可以运用法定解除权等问题,双方当事人往往存在一定争议。 在调解此类纠纷过程中,可以利用背靠背调解法,综合涉案账号或IP的建设情况、影响力、提供服务方的前期工作投入情况等,对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认定,并分别与双方当事人分析案件走向利弊,在权衡双方利益的情况下进行调解,避免双方矛盾升级,在互相理解、合乎情理与法律的背景下促成和解,实质化解纠纷。 雨花台区法院将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创新方式方法,持续做好多元解纷工作,加强典型案例普法宣传,有效回应群众多元解纷需求,增强群众司法获得感。